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佛家哲學研究
Seminar on Buddhism 
開課學期
108-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平坤 
課號
Phl7021 
課程識別碼
124 M029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哲研討室二 
備註
佛家領域。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1Phl702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通過研讀佛教經論,參照一般哲學問題思維的方式和成果,與學員一起研討佛教學說裡的重要問題、理論建構、以及思維方式。
這些重要的哲學問題、理論建構、以及思維方式,從佛教學說由印度傳來中華以後的發展,概可略舉以下一些項目;而本課程也就是要針對這些項目,嘗試展開層層深入其哲理涵蘊的研讀、討論、闡發等活動,以奠定日後針對某一特定研究課題能夠進行獨立研究的學思基礎。
1、在形上哲學論題方面:(1)「世界」之真實情況為何?它是「緣起」的嗎?(2)生命個體的存在真相為何?它是具有「自我」的嗎?(3)「世界」和「自我」的關聯,(4)「因果」是實在的嗎?它可能有哪些類型?(5)世界是否有「始」、有「終」?
2、在認識哲學論題方面:(1)世界真相是可認知的嗎?(2)面對世界萬象,生命體擁有什麼認知裝備?(3)生命體對於世界的認知,為什麼會發生偏差或錯誤?(4)怎樣才算得上是正確的認知或思維呢?「中道」是嗎?
3、在倫理道德哲學論題方面:(1)什麼是「對的」、「善的」的行為?(2)「對的」的倫理行為和「善的」的道德涵養,又有什麼關係?(3)倫理規範或道德規範,又是怎樣被建構起來的呢?(4)倫理規範或道德規範有所謂的「客觀普遍性」嗎?
此外,關於「生命之本質」問題、「心智」如何運作而又怎樣提昇的問題、「修行的意義」問題、佛教認為什麼是正當生活方式的問題、生命活動趣向可以有什麼選擇的問題……等,也是本課程可能探及的論題項目。
 

課程目標
本課程預期引導學員達致下列成果:
(1)對於佛家哲學論題能有深入反思後的把握。
(2)在一般哲學問題思維的知識背景下,曉得怎樣從事佛家哲學問題之研討。
(3)對於印度佛學、中華佛學的重要論題,擁有更高階層的認識和了解。
(4)在從事佛家哲學研究時,對於當代相關學思進路、方式、以及成果,能夠展開眼界較為寬廣的涉獵。
 
課程要求
1、對於佛家哲學問題,學習養成探討、研究的興趣。
2、願意嘗試深入研讀每篇論文、甚至每本專著。
3、發現論著中的問題,學習它們所採取的良好方法,進而提出批判、改進其內容的可能辦法。
4、對於宇宙人生現象,能夠形成探究其中原委的問題意識,然後參考佛家哲學觀點和思維方式,針對特定論題,探求出確定見解,並且在開放的思維路向上著手撰寫專題論文。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隨堂提供。 
參考書目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劉貴傑,《佛教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蔡耀明,《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年。
中村元編,《自我?無我》,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年。
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學??:佛教研究?方法論的反省》,京都:平?寺書店,2001 年。
平川彰、?山雄一、高崎直道編,《講座.大乘佛教》1-10,東京:春秋社,1981年。
佛教思想研究會編,《佛教思想》1-10,京都:平樂寺書店,1975年。
Jin Park (ed.), Buddhism and Deconstruction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Noa Ronkin, Early Buddhist Metaphysics: the Making of a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5.
Fernando Tola, Carmen Dragonetti, Being as Consciousness: Yog?c?ra Philosophy of Buddhism,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Paul Williams (ed.),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05.
David Burton, Buddhism, Knowledge and Liberation: A Philosophical Study, Aldershot: Ashgate,2004.
Miri Albahari, Analytical Buddhism: The Two-Tiered Illusion of Self,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Mark Siderits, Personal Identity and Buddhist Philosophy: Empty Persons, Burlington: Ashgate, 2003.
Paul Williams, Mah?y?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Tao Jiang, Contexts and Dialogue: Yog?c?ra Buddhism and Modern Psychology on the Subliminal Min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Fernando Tola, Carmen Dragonetti, Being as Consciousness: Yog?c?ra Philosophy of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Peter Harvey,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Foundations, Values and Issu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Daniel Meckel, Robert Moore (eds.), Self and Liberation: The Jung / Buddhism Dialogue,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92.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聽講情況 
30% 
學員出席與參與研討,是檢驗學習成效的第一步,因此,出席狀況與投入研討的情況,將占學期總成績30% 
2. 
課堂報告與問題討論 
40% 
本課程特別重視學員的隨堂報告和問題討論活動。因此,積極準備問題,隨堂報告,主動參與討論,將占學期總成績40%。 
3. 
期末報告 
30% 
期末報告是展現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位學員都應寫出一篇有問題反思的期末報告,而且在課堂上預先發表報告大綱,以利討論。因此占學期總成績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佛家哲學」之反思:佛教中有「哲學」嗎?哪些稱得上是「哲學的」?對這些「哲學的」的內容,又如何展開「研究」?能夠研究出什麼成績? 
第2週
  佛家哲學的演變:從印度佛學到中華佛學 
第3週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1) 
第4週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2) 
第5週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3) 
第6週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4) 
第7週
  佛家哲學中的形上問題思維(5)
 
第8週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1) 
第9週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2)

期中考 
第10週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3) 
第11週
  佛家哲學中的知識問題思維(4) 
第12週
  佛家哲學中的倫理問題思維(1) 
第13週
  佛家哲學中的倫理問題思維(2) 
第14週
  佛家哲學中的生命問題思維 
第15週
  佛家哲學中的心智問題思維 
第16週
  佛家哲學中的修行問題思維 
第17週
  佛家哲學中的解脫問題思維 
第18週
  期末論文報告和研討

期末考